果壳四季·小暑 | 倏忽温风至,因循小暑来
小暑
节气
小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。在每年的公历7月6日至8日之间,太阳黄经达105°,标志着夏季的进一步加深,天气开始变得更加炎热,同时也进入了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。
小暑
历史渊源
历书中云:“斗指辛,为小暑,斯时天气已热,尚未达淤极点,故名也”。
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曰:“暑,热也。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小也。”
暑,表示炎热的意思。古人认为小暑期间,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,故称为小暑。虽然小暑“热气犹小”,但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。
小暑
气象
《康熙字典》引《释名》曰:“暑,煮也。热如煮物也。”
小暑开始进入伏天,所谓“热在三伏”,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时段。正如俗话所说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,自然万物经受着高温极致的考验。
天气多变也是小暑气候的一大特点,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,忽而晴空万里,忽而大雨滂沱,是雷阵雨、台风等气象灾害的高发期。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,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,中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,江淮地区结束了连绵的梅雨季节,迎来了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干旱天气,这种伏旱天气对农业生产有着较大影响。与此同时,在我国东部,秦岭-淮河以北的地区,由于受到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吹拂,降水量有所增加,需注意防涝。[1]
小暑
三候
一候温风至
小暑节气之后,天气已经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,凉风习习的日子已经远去,即使微风拂面,也无法带来一丝凉爽,反而感觉是“温风”。
二候蟋蟀居宇
由于炎热,蟋蟀离开了田野,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热。这个时期蟋蟀的羽翼还没有长成,要等到农历的七八月份,蟋蟀才会跑到田间求偶。
三候鹰始鸷
鹰等猛禽哺育出的幼鸟也纷纷离开巢穴,飞向天空,在相对凉爽的高空中开始学习捕猎技巧。
小暑
习俗
吃伏面
俗话说“热在三伏”,小暑过后就进入伏天。伏,即伏藏的意思,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。饮食上,人们会吃清凉消暑的食品,以度过这段高温时期。
入伏之时,刚好是我国小麦产区收割季节的尾声,农民们的粮仓里堆满了丰收的小麦。在这段时间里,由于天气炎热,人们往往感到疲惫,食欲下降。饺子作为传统美食,具有开胃的效果,因此人们习惯用新磨的面粉来包饺子,或者享用新鲜的白面面条,就有了“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的说法。伏天还可吃过水面、炒面。所谓的过水面,就是将煮熟的面条用冷水冲洗,然后拌上蒜泥和卤汁,不仅味道鲜美,还有助于消暑降火。
吃暑羊
在我国的鲁南和苏北地区,小暑时节有一项传统习俗,那就是“吃暑羊”。入暑之后,正值三夏刚过、秋收未到的夏闲时候,辛勤耕作半年的农民们便相约成群,一起享受吃羊肉的乐趣。此时的小山羊,喝着山泉水长大,经过数月的青草喂养,肉质鲜美、香气四溢。
晒衣物
相传农历六月六小暑这天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,因此,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进行“晒伏”的习俗,即把存放在箱柜中的衣服拿出来,晾晒在阳光下,以达到除湿、防霉、防虫的效果。因而有民谚:“六月六, 人晒衣裳龙晒袍”“六月六,家家晒红绿”。这里的“红绿”,指的是各式各样、色彩斑斓的衣物。
吃黄鳝[2]
俗话说“小暑黄鳝赛人参”,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。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,这个时候食用黄鳝,对健康大有裨益,因为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,而黄鳝性温味甘,具有补中益气、补肝脾、除风湿、强筋骨等作用。
吃藕
在小暑节气,民间有食用藕的习惯,因为藕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、钙、磷、铁以及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,具有清热养血的功效,非常适合夏季食用。将新鲜藕用小火炖煮至软烂,切片后拌入适量蜂蜜,不仅味道鲜美,还具有安神助眠的效果。
小暑
读诗
《小暑六月节》
[唐] 元稹
倏忽温风至,因循小暑来。
竹喧先觉雨,山暗已闻雷。
户牖深青霭,阶庭长绿苔。
鹰鹯新习学,蟋蟀莫相催。
小暑
养生
① 避免剧烈运动
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,人们要劳逸结合,可以减少外出以避暑气。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,需注意平心静气,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,可在家中做瑜伽、太极拳、六字诀等运动,以符合“春夏养阳”之原则[3]。
② 避免户外久坐木质椅凳
民间有“冬不坐石,夏不坐木”的说法。夏天气温高、湿度大,长时间暴露在户外的木料,如椅凳等,由于之前受到雨水和露水的浸泡,内部含有较多水分,一旦阳光照射,温度上升,就会释放出潮气,坐久容易诱发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。
③ 适时、适量补水
科学补水在夏季尤为重要。天热出汗多,体内容易缺水,人们要养成主动补水的习惯。所谓“不欲极渴而饮,饮不过多”,意思是不应到太渴才饮水,饮水宜适时、适量[4]。
参考文献
[1]晓颂.小暑和大暑[J].家庭教育,2002(Z1):59.
[2]卢娜.大小暑民俗知多少[J].财富生活,2019(13):78-80.
[3]王涛.小暑大暑送“伏”来 养护阳气莫贪凉[J].中医健康养生,2021,7(07):22-23.
[4]一言.小暑、大暑话养生[J].中老年保健,2015(07):1.
部分图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必删
更多阅读
文案、编辑/曹文娟 图片/Hippopx 责编/阮文韵©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
更
多
精
彩
请猛戳右边二维码
中国科学院大学
图书馆